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引用“天道酬勤,力耕不欺”,歌颂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黄牛的“三牛”精神,阐明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的道理,点燃田野里春天的梦想,激励人们奋发有为。
但工作中,总能听到一些“机关工作好”“坐办公室闲”和“跑田坎累”的说法。一些机关干部坐在办公室里,“一台电话,一杯茶,一张‘云网’游天下”,沉湎于这种工作闲适的节奏和环境,走不出机关和办公室。
其实,基层更有多彩的梦想和希望。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,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”。是的,“眼见为实,耳听为虚”,不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你得到的是二手信息,没有“温度”,真假难辨;你得到的二手数据,没有“厚度”,或短斤少两,或掺杂水分。现在,组织人事有规定,机关干部都要安排到基层锻炼,提拔干部要看是否有基层锻炼的经历,是否经历过基层的“摸爬滚打”。因此,机关和办公室干部应该像孺子牛、拓荒牛、老黄牛一样,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、无私无畏地根植基层,在乡村振兴战役中耕织“希望的田野”。
根植基层探访“藏有金钥匙”的田野,让你取得“开门之钥”破题开局。办公室坐久了会让人思想僵化、行为懒惰,工作效率低下。一些同志宁愿在办公室苦思冥想、抓耳搔腮、心急如焚,也走不出办公室,思路断线,“一叶障目”,始终做不出最优的方案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呼吸着新鲜空气,视野豁然开朗,思路茅塞顿开,刚在办公室里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。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迈出这一步,走进千家万户门,你就能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基层、熟悉基层,从群众中获得解决问题的“金点子”,找到工作突破口,顺利打开工作局面,工作事半功倍。
根植基层守望“政策有序执行”的田野,让你获得“真理之剑”善作善成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落实工作,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见证真相,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指导工作、带动落实。基层就是政策制定落实的“责任田”“试验田”,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,如果机关领导干部当“甩手掌柜”,缺乏深入调研,就容易出现政策制定有失公允或脱离群众的现象,导致群众不认可,政策执行搁浅。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走出办公室,亲临一线,你就能全面了解工作情况,对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能提前预判,做到决策落实游刃有余、临危不乱。走进基层,对新政执行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,无论形势多么复杂,只要用心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根植基层收获“干群一家亲”的田野,赢得“民心之盾”战无不胜。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,一切为了群众,一切依靠群众,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深入群众,接触群众,才知道群众所想所急所需所盼,从而高效优质地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。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,走进基层,你还能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。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,摸清了贫困地区及贫困群众的贫困现状和原因,深思熟虑地提出了“精准扶贫”为民爱民观,此举深得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拥护。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,我国历尽八年最终完成全面脱贫的伟大事业,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。
根植基层揭秘“创新智慧谷”的田野,偶得“灵感之泉”开拓创新。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,创新源于灵感,灵感源于基层实践,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。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你会看到外面世界很精彩,才能胸有成竹、随心所欲地激扬文字、挥斥方遒。“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长期呆在田间搞水稻育种实验,他工作中的一个个灵感成就了一个个水稻高产品种,解决了中国十四亿人口的粮食问题。“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”,只有走出机关和办公室,我们才能获得一手数据、一筐信息、一身体验,为干事创业奠定基础。“人勤地不懒”,一座雄伟建筑拔地而起需要千万次实地勘察,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出炉需要跋山涉水千万里,一条大政方针出台需要听千人言、合万人意,走进基层办法总比困难多,最终都能解决难题。
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”已定,基层的天地更加广阔,希望广大机关干部像“三牛”一样奔赴广袤的基层,与基层“根”“耕”相连、心心相印,收获“希望的田野”。(唐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