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》,标志着涉及7300余万专业技术人才的制度迎来重大改革:计算机、外语、论文、资历等不再是“硬杠杠”,一批新技术、新职业被纳入评价体系,基层和用人单位的评审权限放开……(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2月9日)
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有感时事针弊,曾发出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”呐喊。人才历来是一个国家、民族强盛的内在底蕴,而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故步自封,尤其在人才选拔、评价上,不能突破层层祖宗规距、沉疴束缚,终积重难返,导致中华民族百年屈辱。
唯改革,才有出路,人才工作同样如此。新中国的成立,中华民族终于又一步步屹立世界舞台。特别是十八大以来,中国取得了系列辉煌成就,港珠澳大桥、胡麻岭隧道、郑万铁路、复兴号、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、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“超级工程”,全世界不仅感受到“中国制造”的强大力量,更惊叹于“中国创造”的迅猛速度,这些成就正是得益于紧跟时代步伐、善于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,也离不开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,更离不开制度改革助推人才红利释放的强大动力。
人才制度改革为人才发展松了绑减了负,人才获得感显著增强,国家发展日新月异,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改革的时代伟力。但改革从来就不是一件易事,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”,改革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,需要我们不断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、突破思维定势。
在实现中国梦的当下,我们要做的还很多,深化改革永无止境,人才改革需要不断深化,我们唯有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,聚焦扶贫攻坚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硬骨头、硬任务,向人才改革要动力、要活力,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,续写中国发展新的篇章。(供销社 何海)